对比全球都在探讨,中国应该积极参加这一规则制订的过程。
委员会一直强调用SDR取代美元,成为国际储备货币,而且大家都是按这个方向设计改革方案的。例如,印尼和土耳其的金融形势非常严峻。
当然,三者在一定程度、一定范围内是可以齐头并进的。面对可能出现的新一轮贬值压力,希望央行能够沉住气。希望以此倒逼资本项目自由化。第六,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出现金融危机。因为金融开放和资本项目自由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这样,我们也就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。对各种通,如证券通、债券通、沪港通、深港通等等的净额度管理还是要坚持的。也就是说,许多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因为金融市场缺失而生的,是为了解决本来应该由金融解决的一些问题而来的。
那么,金融到底是什么?是为啥、为谁、为何?金融难道真的只是用钱赚钱的事情,没有道义价值吗?金融的社会意义在哪里?又该怎么学好、用好金融呢?——这些都是《陈志武金融通识课:金融其实很简单》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。你可能会说:马化腾、王健林都是靠创业而成为亿万富翁的,金融对他们当然有用。即使你学过金融、从事金融职业,甚至是金融监管者,那么,你可能也只熟悉金融的技术性细节,不一定了解你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。财富既是过去,也更是未来 当然,这本书的许多章节集中在不同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理财话题上,让你先了解这些市场,然后学会怎么用金融为你服务。
不管你从事的职业是什么,都应该学习金融逻辑、把控好财富投资。当然,这本书回答的问题,还不止于这些。
当然,这也意味着,一旦金融市场发达了,许多传统文化内涵就会变得多余,就需要改变。香港也是根据经济结构需要而设置教育结构,金融业是经济的中心,金融通识教育也因此从高中做起,最好是人人懂些金融。因为资产、股权可以24小时赚钱。马化腾身价超过2000亿——这是过去的中国人难以想象到的天文数量级,也可能跟你我的关系不大。
万一李四跑掉了怎么办?或者人不跑,但一年后李四有钱却不愿意还,或者干脆就没钱了,那怎么办呢? 一旦你用这个角度看待金融,你就能理解,在金融市场出现之前,人类做了很多文化和社会组织创新,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跨期承诺的挑战,提升人与人之间跨期交换的安全度。所以,不同的投资安排,收益千差万别,风险和其它指标也大为不同。那么,该如何理解巴菲特的这句话呢?之前在《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》一书中,我是从过去的体制角度回答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的问题,而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告诉你:如果你只是靠月工资,没有投资、没有财产性收入,那么,你就很难富有。所以,我一直想写一本这样的书,开一门适合国人学习金融的课,这门课会避免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,以通俗语言讲解金融的逻辑。
因为大学金融书,尤其是MBA教材,都太侧重技术性,不谈及金融的社会价值,不注重金融的道。所以,父母和长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们:要有一份硬本事,要专注自己的职业,再加以勤劳,你就会富有,就会成功。
而在2017年,正好喜马拉雅FM找我开一门这样的音频课,于是,就有了这门为期一年的金融课程。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奇迹,现在中国财富多了。
比如,张三今天把10万元借给李四用,同时李四承诺一年后还本并付利息10%,这样,张三牺牲今天的钱以换得未来的收益,而李四要牺牲未来的收益,但今天先用上这10万。就像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说,君子义以为上、君子义以为质,也就是君子立身行事应以道义为本,道义价值重于物质利益,不要动不动就谈钱。这本书带你走进金融世界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金融,这本书会带你走进金融。更不教你如何从金融视角去理解历史、分析文化的起源,而一般经济学教材又对金融谈得太少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金融似乎太高大上,是一个搞不懂的谜。看完这本书,你会理解为什么金融不仅解放个人、给你带来自由,而且也迫使儒家文化转型。
还有你可能知道的股票投资、基金、债券、保险等等,这些都是交易两方跨越不同时间点做价值交换。也就是说,今天说到的财富是过去收入和未来收入之和。
而如果一直投资小公司股票亦即小盘股,到最近你会有2亿7千多万美元。如果是这样,我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补一堂金融与社会的课,让你借助金融理解风俗、文化与社会的历史演变。
第二部分谈论借贷市场,特别是借钱花的金融逻辑话题,梳理过去对借贷市场的误解。不管你修的专业是什么,本书的内容不会有技术上的难度,但是会让你掌握到金融的逻辑。
在1970年代之前,美国的教育内容与经济结构也是如此。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银行,银行的起源、经营和监管挑战,为什么金融危机容易发生,中央银行是干啥的,银行监管的逻辑又是什么,等等。你还要有投资收入,财产性收入。到近几年,更是出现互联网金融、虚拟货币、区块链金融等一波一波的新名词、新热点,从监管层到业界、到普通大众,都被搞得眼花缭乱、晕头转向,结果只能是投机四起,让许多无辜大众受骗受损。
那金融对我有什么用呢?对于工薪阶层的你,不仅要有资产、要有金融投资,而且要搞懂不同商业模式的差异、运营好自己的投资,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只是细看之下,很难说人们对金融的认知完全到位。
进入 陈志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金融 。虽然我们的股市于1872年就开始,至今已建设了近一个半世纪,但似乎也没几个人对其满意,尤其是股民,更没太多好话可说。
以前,高中侧重数理化、大学偏重理工,注定中国经济只能靠投资驱动,经济结构必然以工业制造为重心,同时,品牌建设被看淡,服务创新被忽视,金融发展就更是乏力。道理在于,你跟别人一样,一天只有24小时,一年只有365天,一辈子工作的时间就几十年。
第三、第四部分则围绕公司金融、商业模式的问题,立足点既是从公司管理者、创业者的出发,也是从投资者的角度,让你学会如何分析、评估各种投资机会。——这也是为什么不管你是学生、老师,还是医生、护士、工程师、官员、文艺工作者,不管你的职业和身份是什么,你都应该学习金融、熟悉金融,了解如何利用金融管理自己的一生,帮你创业、把自己公司做大做强,也让金融帮你优化商业模式、实现人生梦想。尽管金融要解决的问题看似这么简单,但具体做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,应用场景也五花八门,原因在于:这些跨期交换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跨期承诺(intertemporalcommitment),而跨期承诺是人类社会最难解决的挑战。为什么这个社会办不好股市、顶不住金融炒作呢?在根子上,还是因为金融通识教育太少。
现代金融在鸦片战争之后进入中国,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,到今天已经是整个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无论你每天、每月收入多少,只要是按劳动时间乘以单位时间工资来计算你的收入,你就难以超越小康太多。
教育内涵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,创新型中国经济需要更普及的金融通识。目前这本书《陈志武金融通识课:金融其实很简单》,就是基于该课程的前半部分,并补充了延伸阅读和参考文献。
这些年里,我一直苦闷的一件事是:找不到一本适合大家学习金融、了解金融全貌的书。但是,现在你知道,即使你是律师、医生、教师或科学家,即使你是职场上的佼佼者,哪怕你一小时收入500元,一周2万元,你一年下来的总收入104万。